首页 > 技术文章 > Arch Linux生存指南(1)

snailup 2018-11-22 18:31 原文

首先,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看Wiki!!!!!

系统安装篇

  想要在Arch Linux环境下生存,首先的一步还是安装在个人主机上(我一向不太愿意在虚拟机中跑Linux),官方强大的社区Wiki力量为新手安装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Installation guide(安装指南)Beginner's guide(新手指南),这两篇文章也已经被中文小组汉化,国人看着应该都不会有什么障碍,只要跟着步骤一步步来,即使之前没有任何Linux系统的使用经验的人都可以将Arch安装好,可能只是安装过程中一直是使用终端命令行的,外行的看着比较装×而已。

一、下载系统镜像

  镜像下载如果都不会的话,考虑到后面很多需要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要安装Arch的比较好,推荐还是安装集成度比较高的发行版,综合来说,就是玩的起Arch得经得起折腾。官网上经常也会有更新的内容,需要经常注意查看(官网:https://www.archlinux.org/),最后,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一定一定要看Wiki,很多问题都能够通过Wiki解决。

二、创建启动盘

  这一部分没什么好说的,使用U盘安装过系统的都知道,想要使用U盘安装系统的话,首先需要使用工具将U盘处理一下,将U盘制作成可启动盘,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Linux貌似不可以使用UltraISO制作启动盘,具体原因也没有深究过,可能是启动管理的机制不太相同吧。

  我是从Windows安装Arch Linux的,按照Wiki中“USB flash installation media”里的建议使用Rufus工具在Windows下制作启动U盘,安装过程中可能会根据需要烧写的Linux镜像的内核版本的不同需要下载Syslinux文件。

上图是Rufus软件的界面(偷懒就从官网上盗图了( ̄y▽ ̄)~*),注意在软件的右下部分才是加载ISO镜像的选择项。主要操作就是选择驱动器、根据电脑的区别选择引导方式是BIOS还是EFI、选择ISO镜像,其他的保持默认就好。最后点击Start开始制作镜像。

三、启动Live安装系统

  Linux安装的时候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Live系统,可以直接在安装媒体上运行完整的Linux系统,可以直接像安装后的系统一样进行日常的使用。区别于Ubuntu、OpenSuSE、CentOS等集成了桌面环境的发行版,Arch的LiveCD默认是没有图形界面的Live系统的,只能在命令行环境下安装系统。

  相较于Windows,Linux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体现在Linux的系统更新频繁程度以及软件包安装方式上,Linux的发行版一般都捆绑有强大的软件包管理机制,例如Ubuntu的apt、OpenSuSE的yum以及Arch的pacman,正式由于这些软件包管理系统的强大,才使我们用户在使用Linux时感受到无比的便利。个人感觉有点类似于Apple的AppStore和Android的应用市场,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刚接触到Linux的时候都觉得使用命令行安装软件非常的不方便,尤其是在已经习惯了Windows下下载安装的使用方式之后,就会觉得Linux装个软件还要输入命令很是繁琐,但是在习惯了这种使用方式后,尤其是在把好用的仓库(或者叫“源”)配置好后,就会觉得这种安装方式非常方便而且易于管理,而且基本不用担心遇到病毒软件之类的。

  接下来主要想用步骤向导的方式概括一下整个安装过程(整体上还是参考官方的Installation guide(安装指南)Beginner's guide(新手指南)):

  1、连接到因特网。前面的篇幅已经阐释过网络对于Linux系统的重要性了,那么首先的一步肯定是将Live系统连接到网络上,学校的Netkeeper在Linux环境下需要配置安装Openkeeper,安装时不太方便,且系统安装完成后还需重新安装,这里暂时先连的室友的Wifi,这里使用的命令行工具是netctl下的wifi-menu:

# wifi-menu -o wlp2s0

进入wifi-menu后会显示如下图的界面:

之后再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Wifi即可,此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中文SSID的支持不是很好,尽量还是改成英文,否则会出现无法输入密码的情况。设置完成后,我们的Live系统就可以连接上网络了。连接上网络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一些软件包,并且Arch的更新周期比较短,更新相对其他发行版比较频繁。

  2、操作系统安装尤其是多系统环境下的安装,个人感觉最重要的一步肯定就是分区了。例如像Windows那种向导式的安装方式其实比较容易出错的也是分区的部分,有时候新手就会发现自己的整个硬盘被自己轻易地格掉了,数据的价值自然不用多说了,所以在分区时尤其要小心谨慎。官方Wiki里使用的分区工具是parted,但是全命令行,以及用百分比的形式操作硬盘总感觉不太放心也不够直观,所以我使用的分区工具是cfdisk。cfdisk相较于parted和fdisk之类的纯命令行工具不同,它拥有自己的交互界面:

首先使用

lsblk

显示当前主机上所有的磁盘设备和分区情况。再使用

cfdisk 磁盘设备名

进行进一步的操作,这时候就需要非常注意根据分区的大小和排列顺序来判断需要删除的分区,当然也可以在Windows下先腾出相应的空闲分区再在Linux下分区。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我的分区方案是一个/(root)目录、一个/boot目录加一个/home目录,由于我的笔记本内存有8GB所以并没有分出SWAP分区,而且现在SWAP分区在软件兼容性上的问题较之以往也没有多大的影响,8GB的内存也很难出现溢出的情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