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文章 > 读书笔记(一)

beijixue 2021-11-03 17:03 原文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拥有受益一生的高质量关系》   ————胡慎之

从与自己相处开始

正确的认知

要明确对方的情绪与我们有关,但并非全部由我们引发。

要明确我们有时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找一种融合的感觉。

要明确自我价值感偏低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


建立正常亲密关系的技巧
在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时,不妨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对方。

尝试和对方分享秘密。

要能主动并且非常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在表达诉求前先明确诉求是否合理)。


内心孤独的人怎样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我们为什么会有否定式自恋?

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价值从未被他人真正认同过。

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建立良好的安全式依恋关系。(孩童时期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能和他们做一些好的互动,从中体验成就感,满足感,愉悦感)

对他人的评价太敏感。

 

正常建立人际关系的几个切入点:

要明白每个人都不完美,但不完美的自己也同样能被别人接受。

如果发现自己特别想依赖别人,就告诉自己:作为成年人,我完全可以对自己负责,生活和声明都是我自己的,即时没人帮忙,我也能很好地掌控自己。

如果发现一切自我价值都来自别人地评价,那就要多进行自我评价,努力认清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要破除内心对别人的不合理期待。

如果能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就不会对别人产生依赖心理。(任何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一定都包含着依恋关系,有了依恋关系,才会产生人际关系)。

 

如何走出自卑和焦虑?

三个自我

心理学上有三个自我:社会自我、镜像自我和理想自我。处在成熟状态中的人,这三个自我是无限接近的。

自怜和自恋

一种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所有人都不如我;

另一种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把一个无能的、糟糕的形象投射到自己身上,自己可怜自己,这种情况被称为“否定式自恋”。

改善建议

正确看待得失。只关注“得”和只关注“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总把关注点放在失去的方面,就会变得比较消极,产生一些负面体验,毕竟失去往往意味着悲伤和失落。

不要太在乎自我价值感低这件事。

直面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对外界和他人保持好奇心。

 

“不愿承认自己好”是一种可怕的人生模式

“否定式自恋”与“核心自我价值”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自恋的维度中,对其他人漠不关心,只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方式、看法、表情感兴趣,在和他人建立的关系时,就不可能有另外一种关系维度,也就是客体关系维度。而只有在客体关系维度中,才能真正与他人连接。

自我封闭状态和“侵入性体验”

用某个臆想的形象去投射他人,对他人产生期待。这种期待往往合不合理,最终结果往往是失望。这种人际关系根本无法滋养一个人的成长,于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一再退缩,与其他人隔离开。最后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处在这种封闭状态的人,在受到别人突如其来的赞美,对他来说其实是一种侵入式体验。

“妈妈”的内化

妈妈过于强势,孩子的核心价值比较低,不断入侵的体验让他们感觉妈妈的方式是对的,这是一种爱。

改善建议

先看看这种困境的形成与自己哪些成长经历有关。

有了上述人之后,再来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先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要理会与父母脱离上述关系时产生的背叛感和愧疚感。

要和周围的人建立一种真实的连接。

可以做一种简单的镜像练习。(我能走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在那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还能走到今天,我付出了很大努力。)

 

看清关系中的自己

可怕的“隔离”

隔离的感觉就像是我和其他人之间存在的一堵墙,也像住在一座完全用玻璃罩罩起来的空间里,我能看到别人,别人也能看到我,彼此间存在一层很难打破的玻璃。

越胆怯,越孤立

我们只有对世界怀有好奇心,才会在世界中发现一些让人好奇的东西。(在遇到挫折时,人们会想尽办法去应对,这会强化自身的一些能力,并逐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减轻恐惧感)当人们能够很好的面对挫折或拒绝后,就会有勇气去探索各种可能性。

信任感的崩塌

陌生人之间也有最基本的信任,但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人们的信任度会更高一些。

对外界的感受能力越低,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自我价值感是指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能够给这个世界、给他人带来好处。自我价值感降低源自感受力的减弱。

改善建议

解决空心问题。(要和别人建立一种连接,或者和值得信任的事物建立最基本的连接)

给自己制造一些感受的机会,增强自身感受力。

对自己的人生有最基本的思考

要从云端回到地面

要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感受

要有主见,不要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老好人”特征

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对的,自己总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不会给别人造成伤害,也不会向别人索要什么好处。

①自我价值感不高。所谓自我价值感不高,就是我必须要以对他人有利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②自己的观点、需求等都不重要,甚至完全可以被忽略,他人的意志、想法、愿望、情绪才是最重要的。

③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但一定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④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不想让这些想法和情绪被别人看到。

⑤人际关系模式包含了对他人的取悦,同时也包含对他人的指责。

⑥很难和别人建立真诚的关系。

“老好人”是怎样养成的?

基于这样一种恐惧:害怕在人际关系中被边缘化、被忽略或被抛弃。

坚持自我有风险

①可能会被依恋的人或特别渴望照顾我们的人所排斥或指责。

②可能会陷入精神上的自责和自我否定。

③可能会引发人际关系冲突,会让人感到恐惧。

我们为什么害怕与人冲突

在人际关系冲突中,人们会体会强烈的几乎能淹没自己的悲伤与难过;

人际关系在冲突中的走向同样会让人们感到深深的恐惧;

维护和修复人际关系的成本很高。

觉察与坚持

①尝试一下所谓的分离。

②明确自己要付出的代价。

③要对世界充满好奇。

④要学会接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⑤还要厘清对妈妈的愧疚,厘清应由谁对人际关系冲突负责。

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如何做出改变

现在的快乐和未来之间的平衡

第一,学业问题;第二,职业问题;第三,婚恋问题。

如何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真正地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需要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往自己身上看,而不是往外看。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亲自去尝试。

与别人比较,会引发焦虑

不断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否定自己。即时当下很快乐,也会让人非常焦虑,非常痛苦。

改变自己,但不要成为另外一个人

改变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变成另外一个人。

①先接受现在的自己,不要给自己任何评价或标签。(不合理的认知意味着扭曲、泛化、夸大,意味着各种转移。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更合理的认知)

②坚持小步子原则,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妄想一下就能把自己变成和自己想象的一样,是一种不合理的想象,一种对世界不合理的的期待)

③当成就达到一定高度时,要去享受成就感。(试着去欣赏自己,去取悦自己,在取得成就中获得的快乐表现出来,与其他人分享你的喜悦)

怎样摘掉“典型好人”的面具

时时刻刻以他人为重,是一种病

“包你满意”其实是一种自恋

在人际关系中,有些人相信,只要付出就能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管别人需要什么,都会想方设法去满足,通过自己的付出达成对方的心愿。这种信念,其实是一种对自己无所不能的自恋感,而不是现实中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片面的自我价值认可

自我价值认可指的是自认为自己对别人有利,能为别人提供一些好处。除此之外,认为自己值得被爱或者值得别人对自己好,也属于片面的自我价值认可。

讨好是对立,不是爱

人与人之间要借助情感才能建立关系。这种情感包括被别人爱和爱别人,也包括被别人仇恨和仇恨别人。在这些情感基础上,人们建立了人际关系并展开互动。

充满黑暗和恐惧的世界

因为自己可提供的资源有限,就算牺牲自己每天不断付出,也无法满足周围人的需求和索取,所以就会i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坏人,都很自私,只知索取,不知付出。这样一来,人自然会非常排斥这个世界,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温暖、鼓励和友爱。对他而言,这个世界是黑暗的,充满恐惧的。

愧疚与控制——迎合性的投射性认同

此处的投射性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一种和别人建立关系的模式。(在和别人建立的关系中,如果一方从另一方得到好处,但另一方对自己不够好,对这种关系不够小心翼翼,或想脱离这种关系,那另一方可能就会对自己产生愧疚感)

对“典型好人的梳理”

典型好人都是依赖别人才能生存。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人,就好像在扮演一个照顾婴儿的好妈妈的角色,内心渴望有一个人像我对待她一样对待我。

当人戴上“典型好人”的面具时,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冷漠自私:他们不会对我好,只想让我承担更多责任,攫取我的资源,伸手向我索取,并对我的痛苦毫无感知。

“典型好人”内心还有一种声音: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必须为我负责。

“典型好人”无法与别人建立真诚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而是建立一种掌控的关系,一方是付出者,另一方是索取者。

怎样摘掉“典型好人”的面具

第一,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第二,试着接受别人的礼物。

第三,试着对自己好。

第四,试着欣赏自己。

第五,试着相信别人。

第六,打破无所不能的自恋感。

与亲近的人的相处模式

保持不好不坏的状态,有哪些甜头?

第一,能让人感到安全。

第二,能在家庭中得到完全的认同。

第三,能对父母产生深度认同

自我削弱

暂时坦然接受这种状态

突破“舒适区”,人生才能改变

在此明确一点,不好不坏的状态也属于舒适区。有时我们会渴望自由和成长,但自由和成长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要拿出巨大的勇气。

成长一定要有动机,人要明确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即时满足是本能的需要,延迟满足则是一种能力。

给自己犯错的机会。我们会发现在做出一些尝试时,效果可能并不好,会有失误,也会走一些弯路,甚至经历短期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人生是自己的,由自己负责,我们不需要对他人交代什么,完全可以给自己试错的机会。

如何帮助总是消极思考问题的朋友

 改变别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一个人如果不断关注别人的弱点和缺点,就像是把内心不能接受的那部分自己给别人,这样做的感觉非常好。

如果我们能改变别人或能帮助别人,我们就会成为对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从而体会到被对方需要的感觉。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能让我们体验到价值感的增强。

如果你试图改变别人,请放弃

当我们怀着一种强烈且主动的愿望想要改变对方时,就会陷入你我不分的状态。

学会经营与他人的关系

“玻璃心”是如何形成的

在童年和青春期,我们格外希望自己成为非常优秀的人。

父母完全忽略我们的感受,给我们制造很多挫折;

太过宠溺。

敏感点及其泛化

个人身上的敏感点是特质,而非缺点。

改善建议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避免泛化。(什么是泛化呢?比如我们被一个人伤害过,就认为所有人都可能伤害自己。如果总是怀着对挫折的恐惧,就无法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上,只会不断关注对方的表情和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

第一,不要轻易给自己负面评价

第二,要接受真实的自己

第三,要允许自己把事情搞砸

第四,要相信有人能接纳、包容自己

第五,别想着成为别人,要想着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六,要努力摆脱敏感

总觉得别人在嘲笑自己,怎么办?

羞耻感是如何产生的?

羞耻感主要来自所谓不公正的对待,其中还包括一些惩罚性的内容。

羞耻感与愧疚感

当我们觉得自己很坏,觉得自己会给别人带来坏处时,就会产生羞耻感。羞耻感会与愧疚感关联在一起。愧疚感就是我对别人有害,我伤害了别人。于是,我们总在切断和别人的关联,或在一种关联即将建立时便断绝其建立的可能性。

为什么大脑会一片空白

童年时期,孩子提出诉求被父母责备,孩子就会产生羞耻感,同时不知所措。这种不知所措会让孩子好像被定格在那一刻,会变成孩子的经验和记忆。有时候人的大脑会突然一片空白,这一方面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另一方面也是自己谋取利益的方式。

如何消除羞耻感

第一,允许自己犯错

第二,避免盲目投射

第三,要意识到,羞耻感其实是属于自恋的情绪感受

处处与别人比较,心不会安定

“强势”的外壳

第一,这种状态的成因

第二,对待他人的方式

第三,执著于自己样样都好,才能得到他人喜爱

第四,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工具化或把他人工具化

试着跳出来看自己

每一个委屈、孤单的灵魂都渴望被人留意、接纳和包容。

由于人际关系中有很多不信任,很多时候,人们缺少这样一个人在身边充当镜子。

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客观、中立且能共情的人,再来看看以下几点。

第一,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敏感

第二,对自己的不接纳和不认同

第三,对现实中的自己和理解中的自己所做的比较

第四,认知方面的错误

第五,对不良感受的防御

改善建议

第一,改变痛苦的现状,首先要明确自己因什么而痛苦。

第二,打破舒适区,一定要重回小时候,体验当初的情绪和感受。

第三,尝试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第四,尝试信任一个人。

第五,调整对自卑的认知。

深度关系与内在成长

父女互动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实际上,爸爸和女儿这辈子的互动会直接影响女儿的择偶观。

第一个关键词是:紧张;

第二个关键词是:悲伤;

第三个关键词是:丰富的想象力;

第四个关键词是:分离

“暗恋”只是一种自恋,并不是真正的恋爱

我们内心对分离怀有恐惧,或者分离会给我们带来悲伤,这种强烈的悲伤让我们无法承受,所以我们不愿面对分离。

恋爱三要素:“激情”,“亲密”和“承诺”

亲密是双方长期保持互动的一种感觉。双方的兴趣和关注的目标,双方对彼此的影响,等等共同组成了亲密的感觉。

直接接触,才有爱情

一旦对对方产生兴趣,我们就会发现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自己的兴趣也不再会局限于自身的感受;

处在一种真实、放松的状态中,可能会赢得对方更懂好感。

谨防“时空扭曲”和“角色扭曲”

我们还要尝试理解渴望爱和被爱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说自己在意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其实主要是在意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是在渴望被爱的感觉,并不是渴望爱对方。

厘清角色边界的方法:

第一,试着与年幼的自己分离。

第二,不要再回想着回到过去,要直面自己当前的状态。

第三,要主动做出选择,不要害怕结果

建立深度人际关系,切入点在哪?

所有人都针对你,有可能吗?

分析人际关系能带来什么好处。通常我们之所以建立一种人际关系,是因为从中能得到一定好处。

在特定人际关系中,对方对待我们的方式很大程度上由我们和对方互动决定,也就是说,我们对对方的好坏,决定了对方对我们的好坏。人际关系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建立深度人际关系的几个障碍

第一,给自己贴标签,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第二,人际关系中的伤害性经验

第三,人际关系中的挫败体验

第四,人际关系中的竞争与敌对

改善建议

第一,试着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需求

第二,尝试与他人的感受建立连接

第三,先尝试建立比较浅的人际关系

第四,先试着与人建立关联,对人产生好奇

告别挑剔的父母,活在当下

我们为什么会对过去念念不忘

我们之所以对过去念念不忘,更多的是想通过与父母的关系抵消对未知世界的部分恐惧与焦虑。

继续对父母忠诚还会让我们拒绝长大,成年人必须要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

正确对待父母之爱

我们无法切断与父母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现实中的联系,它主要是一种心里联系,即我们所说的心里期待。

我们在确定爸爸妈妈是否爱我们时,不要只用头脑想,而要多体会那些让自己感到被爱的温馨场面,感受被爱的力量。

告别过去,面向未来

之前已经说过了,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过去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我们,都已成为过去。尽管这些经历可能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但在成年后离开父母的那一刻,通常我们已经可以独立生存,不需要再依赖他们。在那一刻,我们完全可以为自己做一个选择。告别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自己选择一个未来。

要学会感受别人的爱,并去爱别人

相见不如怀念——“回避型依恋”

一个人无法与人建立关系,就是因为害怕这种关系断裂,也可以说害怕在这种关系中再次体验到被抛弃的感觉。

改善建议

第一,要学会原谅。所谓原谅,并不是把自己遭遇到的事情合理化,而是以这样一种态度对待自己的遭遇:我仍对此还有不满与愤怒,但它已成为过去,无法重来;我不想追究责任,虽然我明白是谁造成了我当前的困境,但我已长大,会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困境;我选择原谅,更多是一种态度,与他人对错无关。

第二,要学会放弃。所谓放弃就是放弃一种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成年人不可能得到这种爱,因为额成年人的关系是相互合作,彼此付出,这其中包含着资源交换。

第三,要学会切断。你要从心里切断和内在父母的连接。

第四,要接受现实。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需要自我责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