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文章 > 看见

chaohangz 2018-10-21 13:51 原文

《看见》

花了半个月断断续续看完了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值得重新再看一次。

这次看这本书,用手机看,一目十行,有时候看着看着走神了,有时候动动手指就多翻了几页,或者在电梯里地铁里吃饭排队时匆匆看两眼。碎片时间让文章没了上下文,没了沉浸感。用手机看书是方便,随时随地,但不适合看一些有深度的书。

这本书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非典,汶川地震,奥运。也记录了各式各样的人和群体——双城集体服毒的小学生,戒毒所里被卖去卖淫的女人,采访同性恋,不知道犯了什么罪就被关了二十八年的人,因家庭暴力杀死丈夫的女人,山西的环境污染,采访用高跟鞋踩死小猫拍成视频传到网上的女人,华南虎照片真假事件,福建涂岭拆迁户不同意搬迁,户主的儿子——一个刚复员回来的年轻人,二十三岁——被开发商砍死,农村征地问题,采访卢安克,药家鑫事件。

还有她的恩师,陈虻。严苛,多批评很少夸奖,又恰好激发了潜力和斗志。能够遇到这样的引路人,我们只有羡慕的份。

这么多事情里,贯穿这本书的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记者。书到结尾,没有答案,而是作者每个阶段对记者不同的理解。

是不是应该客观不带丝毫感情,要引导采访对象而不是咄咄逼问。要如何做一个记者,让形形色色的人愿意在你面前,在镜头面前吐露心声。如何知道得到的回答是受访者的本意,而非受记者有意引导。

往大了讲,如何辨别真假新闻——这是连特朗普都头疼的事。对于这个问题我就不敢乱说了,带着怀疑的态度看问题,有调查的新闻才是好新闻。

之前没有看过柴进的报道,特地去找了一集看一下。《双城的创伤》,小孩的内心世界往往比想象中的复杂,在心智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一些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很大很难的事。柴静在采访结尾说:”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迷,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书摘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

无卷宗,无判决,无罪名,无期限。他被关了二十八年。

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的姐妹,殴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子做,不会受到惩罚——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

开始是不宣布对军队与政府不利的消息,后来发展为对军队和政府有利的消息要大力宣传。那些敢于坚持独立性、发出不同声音的报业成为受害者。

不再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收别人灌输给我的东西了,而是主动地去了解。你们这些真正了解战争的人,请多告诉我们一些。

钱老师送这本书给我,我明白他当年让我读历史的原因:“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体系吗?

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经济问题。

专制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

“你挺容忍的。”她说,“但你心里还是有委屈。”这话说得我一怔。委屈,这个词,好像心里有一只捏紧的小拳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