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文章 > 读书笔记——寻找道德

arthurqin 2016-12-02 23:08 原文

寻找道德

这篇是我一个阶段胡思乱想的记录、阅读和关键字搜索后获得知识的梳理,以及向朋友请教的总结。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versation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Francis Bacon.

1212111.jpg

一、道德的记忆

大多数人很早就会形成有关道德的模糊概念。最早可能来源于少时美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谆谆告诫,接着是学生时代学校的思想品德以及一系列略显口号式的政治课程的不停灌输,然后就是走入社会接触不同人不同事后的冲击磨合。另外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有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那就是阅读分析和观察模仿。

二、道德的含义

道德的定义是很难概括清楚的。我们可以在字典、政治课本、各类经典乃至街谭巷议中找到不同的版本。比如: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比如:

道德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它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良心而起作用。

比如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总之,道德是一个约束标准。而我们说一个人有道德,就是这个人达到了这个的标准。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在做一些词义辨析。

道德(ethnic)与道德(moral)

万维钢是一个我很喜欢的专栏作家,他提到在英语中 ethnic 和 moral 都有道德的意思,却各有侧重。事实上一个遵守法纪的人也可能是个坏人。他用《龙与地下城》游戏中人物的道德阵营为例分析这两个“道德”不同的侧重,即 ethnic 侧重守序(伦理)而moral侧重善良(良心)

守序 ETHNIC 混乱
善良 守序善良 中立善良 混乱善良
MORAL 守序中立 绝对中立 混乱中立
邪恶 守序邪恶 中立邪恶 混乱邪恶

万维钢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ethnic 和 moral 分的不是很清楚。但事实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道德冲突上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太伯顾全大局三让天下(季历、姬昌、姬发),其中他为了让弟弟即位,不仅违背古代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更不惜纹身短发。但正是因如此,才有周朝的建立和兴盛。

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

而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因为反抗国王(也是她未婚夫的父亲)克瑞翁的命令,将自己的兄长,反叛城邦的波吕尼刻斯安葬,而被处死。

安提戈涅被塑造成维护神权/自然法,而不向世俗权势低头的伟大女英雄形象,激发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如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德里达等的哲思。 --wikipedia

道德与美德

美德:美德是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格心理学内,美德的概念是一切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攻击,力量,勇气,自信等。
所以美德不仅要“标准”还要突出“美好”,道德与美德区别就在“道”和“美”上。

道德与三观

传统意义上的三观的定义是比较明确的,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唯物、唯心)。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目标、价值准则)。
和三观比起来,道德主要强调“行为准则”。但毫无疑问,三观将影响人的道德感。更直接的说,谈人生观、价值观谈就避不开谈“要不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和“怎样才算有道德”。
有意思的是,三观形成的过程和我们认识道德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往往有人把道德观误认为是三观之一。

道德与良心

它(道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良心而起作用。 //政治课经典考题
一个人对道德的认识,会形成他的良心。

良心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看起来,道德是标准,良心是你自己驱使自己去参考道德标准。

道德与自由

前面提到道德是规范标准,通常认为有标准就有约束限制,就会失掉自由,道德约束限制了自由。然而换一个角度看,道德又是自由的保卫者。一个规范只有限制了你的绝对自由才能保证你的相对自由。
哲学家总是喜欢玩弄概念,一些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因为人有道德自由(理性和意志),才会做出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自由(先验、实践)这个概念的复杂程度并不低于道德。不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几句很著名的论述,浅显精致,我们可以感受一下。

鲁语谓:“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为政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蒙庄亦云:“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道德与教育

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所以说想具有好的道德是需要教育的。
想象一下一个婴儿在不能立即获得想要东西时吵闹的样子。如果你感觉这还蛮可爱的,请试想这个婴儿拥有成人的力气成人的破坏力——最近有个流行词汇就叫做“巨婴”。
进一步的我们还可以思考道德与智慧的问题,即道德是不是一种智慧。这就引出了关于道德的动机的思考,即我们为什么要有道德。

总的来说,道德的定义是非常抽象的,更有人认为道德不需要一个准确定义。这很好理解,因为哪怕一个人对于道德定义的认识是模糊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被认为有道德的人。

三、道德的动机

遵守道德有时候和利益是冲突的,这时候我们就要选择是做个君子还是当回小人。

古之圣人教人民筑宫室,植五谷,织衣裳,此衣食住,所以养身也。然后,教以辨善恶,戒于恶,止于善,此戒定慧,所以养心也。身心俱养,人道成,世界安宁。
若身无衣食住,则身失其养;心无戒定慧,则心失其养。身心俱失养,人道绝矣。养心而不养身,安而不能存;养身而不养心,存而不能安,是故互相生,互相养,由众缘而成人道,非一木能支大厦也。
人身以利为利,人心以义为利,君子利心而忘身;小人利身而忘心,是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发愤而忘食;小人谋利而不谋道,见利而忘义。 ——《守培禅师语录》

我们为什么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同样的问题还有: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为什么要做君子?我认为分析道德的动机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主动的是刻意的有目的的,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驱动一个人成为讲道德的人。同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趋向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信念

君子之道难,小人之道易;君子之道无穷,小人之道有限。 ——《守培禅师语录》

守培禅师是民国十大法师之一,这段话自勉并不难理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做个君子做个有道德的人往往因义舍利,并不容易且不好坚持,但君子之路是宽广的,而小人虽然一时占便宜,终究不容于社会。这点类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遵守道德显然是“得道”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心

这一点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也有谈到。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时必须要照顾别人的感受,甚至为此牺牲一些个人原则,比如我们在对待别人的信仰、习俗、思维惯式时就应在一定限度内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多一些耐心理解。

同情是道德判断的根源;正义使社会秩序的基础;自立是社会福利的根基;美德是美好社会的组成。

良心审判、同侪压力与榜样的力量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礼记 大学》

宗教、法律与舆论的监督

基督教、佛教等都有类似轮回或天堂地狱的理论,这些影响了人们为恶为善的选择。甚至有人谈到“没有上帝,人们的行为就无所顾忌,道德必将下滑。”
现代法治社会,更普遍的约束力可能来自于法律,人人遵守法纪,即使不把道德天天挂在嘴边,每个人的行为也不会差的太远。
另外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虽然有时这股力量会被错误利用。

生物学的原理解释

情绪是人类最强大的能力之一,我们有丰富而微妙的情感世界,我们大脑中有众多涉及到情感的模块,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前扣带皮层等等,我们强大的情绪脑使我们能够在一瞬间对事物贴上“喜欢”、“没感觉”或“厌恶”的标签(从而迅速作出“趋向”、“无所谓”还是“回避”的选择)(《The Happiness Hypothesis》,《The Mindfulness Solution》),能够对复杂的道德情境作出众口一词的判断(《The Moral Animal》),能够体会蕴含着无限微妙情愫、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隐喻(《I Is an Other》)。
我们在面对道德问题的时候听从“良知的召唤”,因为漫长的进化给了我们一套非常优秀的天生道德判断神经回路。只要我们听从良知的召唤我们便能在道德的平衡木上走得稳稳当当。 --《暗时间》 刘未鹏

更高的道德追求:为了自由!

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中,对道德有极其严格的要求。

康德说如果因为什么利益上的好处,或者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甚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而去做一件事,这都不是真正的道德,你都不是真正自由的。只有当你纯粹是出于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件事,你才是真正自由的,这才是真正的道德。

事实上有些学者在做过相关实验统计后发现,没有足够证据可以证明:恪守道德在取得世俗成功上具有优势。如果你想要升职加薪或轻松愉快更需要的可能是“厚黑学”。因此万维钢感慨:

为什么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因为我不做任何人、任何东西、或者任何感情的奴隶,我想做一个主人。除了对世界投其所好曲意逢迎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成功方式。这就是你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量,冒了别人不敢冒的风险,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和代价,去做一件事。你敢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你精心计算过成功概率,而是出于自己所信奉的某种原则和责任感,认为这件事应该做。

在真正有道到的人看来,谦卑隐忍不是为了推迟享乐,不居功的行善也不该只是为了福德资粮。如果仅仅是因为惧怕因果而为善,那算不上真的自由真的道德。

四、寻找道德

认识自我

网上关于认识自我的资料很多,这里不讲哲学三大问题,不传教,也不剖析心理学,因为我自己理不清楚。如果对此感兴趣,问答网站上有不少通俗的解释和励志鸡汤。参考: 怎么认识自己? 仅仅摘几句古文感受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礼记 中庸》
翻译:一个人的天命称之为“性”,率真本性被称为“道”,修身求道被称为“教”。道是一种一刻都不能离开的东西,如果可以离开的,就不能称之为道了。所以,君子最该戒慎敬畏的东西应该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听见的。它深藏在身内,非常的隐微,常常会被忽略它的存在。(为了能够感受到它,)君子应该时刻的保持自己的纯净本性,不受外界干扰。 ——路意Louis

《深泽直人》一书的译者路意认为“慎独”讲的是君子应保持其本性之意,“独”就是“纯净本性”或者“心性”,因为慎独方可修道,修道才可率性,然后才应天命。这种理解比网上大多数人理解的“慎独”就是小心独处要靠谱得多。进而他解释中庸,将个人的率真本性推及到了事物的正道规律。

其实在《中庸》里有:“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单从此上下文中,庸应该做不变而恒久的道理。那么,“中庸”,其本意应该是“正中事物本性之道”的意思,这样,中庸之道,其实正是儒家修身明性的上乘心法之作。 ——路意Louis

这也印证了“更高的道德追求是为了自由”。当然这里说的本性显然不是前面提到的,无知婴儿般的贪婪冲动,而是指类似佛家讲的去除“妄想执著”的清静本心。无法保证时时做到,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可以想象到的。

智慧本心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

这一段直接针对前文 *道德(ethnic)与道德(moral) *一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忠义不两全”,短期长期道德收益不一致,或是不同道德标准的冲突。如前面提到过“是故(身心)互相生,互相养,由众缘而成人道,非一木能支大厦也”,不同情境下我们究竟应该是舍身取义还是和光同尘(同流合污)?做这种判断题,就要综合考验我们的思辨逻辑、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
但这个问题太复杂,如果偷懒的说就是我们平时应该多读好书多思考多交流,培养较好的批判性思维、理性思考能力和通识基础,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至少该做到,不违心,不自欺欺人,所谓诚其意也。

果断宽容

事前不要把自己陷于绝境,处事时坚守本心果敢从容。而等事后木已成舟,能补救的补救,不能的纠结也并无太大意义。更甚的虚情假意忏悔一番,必要求一个当事人或神佛的原谅,就大可不必了。西方人喜欢谈救赎和宽容(《追风筝的人》)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有些问题是因为道德标准不同造成的,除了加强教育和沟通,适当宽容和坦诚承担损失是必要的(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一些文化中会呼唤一个打破这种僵局的毁灭者)。

所以佛在前面讲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身体的感觉布施不了,越打坐病还越多。有些人,静坐学佛,把那个业识的陈年老帐,通通翻出来了,这些非要还不可,把它还清了,了脱了以后,才能得解脱,才能够开悟。这个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轻、中年、老年,业识的因果连续不断。学佛的经常有一句话,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啊?  「茫茫无岸可回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这一句话大家经常说,却没有去想岸在那里?岸就在回头那里,就是因为你回不了头。 ——南怀瑾

不要再四处找一个岸了,回头就是!

至此,在对道德有了进一步认识后,我才真正感受到守培禅师讲“君子之道难”的意义。想做个有道德的人不简单!

五、扩展阅读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逃出你的肖申克(五):看不见的牢笼(上) - 刘未鹏| Mind Hacks
慎独之新解与中庸之真义的考辨
守培法师:出家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 作者 Arthur_Qin(禾众) 及文章地址 http://www.cnblogs.com/arthurqin/p/6243504.html


欢迎关注公众号 知其一二 ,每月至少一篇脑洞笔记。长按图片扫码关注。
1211111.jpg

推荐阅读